医疗器械都有哪些?
来自:思途cro咨询 时间:2024-09-20 浏览:次
问医疗器械都有哪些,这范围可就太广了,小到一根棉签,大到一台核磁共振,都算。咱们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复杂分类,就按最实用、最核心的两个维度来捋一捋:一是监管风险等级(这事儿直接决定你注册的难度和周期),二是它的用途和功能(这东西到底是干嘛用的)。

第一个维度:按风险等级分——这是注册的核心
国家根据器械本身的风险高低,把它分成三类,风险从低到高,监管也越来越严。这个分类直接决定了你产品注册要走的路有多长、多复杂。
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低,管得相对松。
这类东西就是些基础玩意儿,结构简单,功能明确,通常就是接触一下完好皮肤,或者不直接接触人体,出不了啥大岔子。比如:外科用的手术刀、手术剪、纱布绷带、检查手套;或者病房里的病床、轮椅、冰袋;还有像一些简单的护理床、防压疮垫啥的。这类产品很多实行备案管理,走流程相对快一些。
第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
这类器械风险比一类高,得好好管着才行。它们可能是要接触到体腔开口或者损伤皮肤,或者其安全性、有效性需要加以控制。常见的有:一些无源植入物、像一些缝合线、输液器、注射器、避孕套;很多诊断设备,像血压计、心电图机、中低频治疗仪、助听器;还有像超声消毒设备、隐形眼镜及其护理液。这类产品注册必须做临床评价(很多需要免临床目录比对),甚至可能要补做临床试验,还要进行注册检测,全套下来,时间和金钱成本就上去了。
第三类医疗器械: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
这是风险最高、监管最严的一类。通常是用来支持、维持生命,或者植入人体,或者对人体有潜在危险,搞不好会出人命的那种。比如:各种高风险植入物,像心脏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人工关节、人工心脏瓣膜;还有一些高风险设备,像血液透析机、呼吸机、麻醉机、MRI(核磁共振)、CT(计算机断层扫描)。做三类器械注册,那真是脱层皮,临床评价要求极高(绝大部分需要做临床试验),技术资料审查极其严格,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第二个维度:按用途和功能分——这是理解产品的角度
光知道风险等级还不够,咱还得知道这玩意儿是干啥的,这样跟研发、市场沟通起来才顺畅。
诊断设备: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查病的。这是医院里最常见的一类。小到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大到CT机、MRI机、X光机、超声诊断仪(B超)、生化分析仪、PCR仪(做核酸检测那个),都算。
治疗设备:这是用来治病的。比如手术用的激光刀、高频电刀、麻醉机、呼吸机、输液泵、放疗设备(直线加速器)、各种物理治疗仪(低中频、红外、紫外)、血液净化设备(透析机)。
辅助/康复设备:这类器械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或者维持生活。比如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防压疮床垫、助听器、视力辅助器具等等。
植入类和介入类器械:这类是要放进人体里或者进入体腔血管的,风险通常较高,很多都属于二类或三类。比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骨板骨钉、人工血管、封堵器、介入导管、人工晶体(白内障手术用)。
体外诊断试剂:虽然叫“试剂”,但它们也属于医疗器械这个大范畴。就是在人体外,用人的样本(血、尿、组织等)来查病的。小到早孕试纸、血糖试纸、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大到大型医院检验科用的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和它配套的试剂盒,都算IVD。它自己也有基于风险的一、二、三类分类。
其他(软件、耗材等):现在独立医疗软件(SaMD) 也越来越重要,比如影像处理软件、AI辅助诊断软件,它本身就是一个医疗器械。还有一次性使用的大量耗材,比如注射器、输液器、导管、手术缝线、纱布等。
总结一下:
聊医疗器械,心里得有这两根“弦”:
看风险等级(一、二、三类):这是干注册的命根子,直接决定了你项目的难度、周期和成本。一类相对简单,三类是地狱模式。
看用途功能(诊断、治疗、辅助、植入、IVD等):这是你理解产品、和团队沟通的基础。
很多时候,一个产品可以从两个维度同时描述。比如“心脏起搏器”,从功能看是“治疗/植入设备”,从风险看是“第三类医疗器械”。这么一分,脑子里立刻就清晰了。
请将您的需求告诉思途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订阅“思途CRO公众号”!聚焦中国, 放眼全球, 关注医疗器械产品合规风险,获取全球临床注册最新一手资讯。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郑州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提供产品注册备案申报代理、临床试验、体系建立辅导、分类界定、申请创新办理服务。